网站首页
网站首页
学校武装部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学校武装部 >> 正文

“八佰”无负,弱国不复

2020年08月18日 17:17  点击:[]

其实最近其实还看到蛮多好消息的。

一个是这个:

今天10时27分,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,成功将高分九号05星送入预定轨道,发射获得圆满成功。

国家强大了,绝不会再因畏惧强权而委屈她的人民!

相比之下,电影《八佰》里的憋闷,绝不是眼泪所能表达的委屈。

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,“覆巢之下,安有完卵”的警言犹在耳畔。

影片的主要内容大家想必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下已经不陌生了,简单说:

一个地点:毗邻苏州河的四行仓库。

两个背景国内,正值淞沪会战后期,中国军队在战场失利,上海战况危急,蒋介石政府需要一支军队向外证明,我们是没有放弃坚守的;国际上,国联大会即将召开,国民政府幻想帝国列强会“挺身而出”支持中国抗战。

三个数字时间:1937年;实际人数:452;虚报人数:800

这部影片没有绝对的主角。

人人都是英雄。

以还没见过自己“肉嘟嘟的婆姨”为由所以逃避参战的“老算盘”为代表,还有老葫芦,老铁,端午……他们原本只是市井小民,被迫临时编入524团,拿起武器,加入战斗,却在短短时间里,纷纷向死而生,完成从小人物到大英雄的伟大蜕变。

他们最终选择抵死守护国人的尊严,以生命为代价,不分先后,不计得失。

一边是天堂,一边是地狱,一边歌舞升平,一边水深火热。

而河对岸的民众,最终也不甘只是作一个看客,他们被唤醒,被激发,无法坐视自己的同胞就这样倒下……终于与他们站在一起。

《八佰》中最打动我的,其实还不是战争的血腥,而是一个个小人物的真实内心,是人谁不怕死呢?谁没有家人和牵挂,谁没有美梦的奢求,谁愿意就这样把生命葬送。

所以,一开始他们当然会害怕,会逃避,会退缩,甚至想要逃跑。可是最终,仍旧用短暂而光亮的生命,照亮了那时的苏州河畔。

也照亮了彼时的民心。

站在对岸观战的大学教授,代表的是报国无门的高级知识分子,他们原来的战场是“学校”,但是战争打响,他们被迫停课回家。之后关注战争的方式就是站在阳台上看对岸的局势,最后时刻,选择把金项链抛向募捐的队伍;同样参与募捐的还有外国混血女人,面对旁人诧异的目光,她骄傲地解释,我的父亲是中国人。

还有提起两箱吗啡冲下楼的女性……危机来临时,唯有同仇敌忾才不枉为中国人。

这些小角色的身上,全是爱国精神与忧患意识。

精神的伟大正在于此。

是什么能让人放弃活的机会,舍身赴死,不是钱财,是大义;是什么能让人在经历犹豫反复后,选择纵身一跃,不是许诺,是希望。

尽管所有人都已经预见了这场战争的最后结局,可他们依旧选择了誓死坚守,选择了用自己的血肉铸就民族的血性。

《八佰》很悲壮,但它没有辜负那个时代;国家曾经积弱,但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再了。

“诸子长大成人,仍以当军人,为国尽忠为宜,让我子孙后代,再不受此屈辱”。

如今,盛世太平。尽管我们并非不受欺辱,但是我们不再妄想“虎视眈眈”之国的“援手”。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明白,打退豺狼的,只有猎枪。

而不是眼泪和等待。

历史无数事实证明,不管哪个国家,任何外交上的成功,其背后一定是强大的军事与国力。

有的时候,好好说不听,就该打疼他。

上一条:退役军人“电子地图”出现了

下一条:关于组织应征青年进站体检的通知